許廣平故居:
留下了許廣平的少年時光
近代廣州“許家”聚族而居,他們生活的地區被后人冠以“許地”。許氏家族,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名噪一時,很多許氏后人在國共兩黨的歷史上都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大眾所知的人物有許崇智、許卓和許廣平等,而許廣平因為與大文豪魯迅的關系而更加婦孺皆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許廣平出生和成長之地列為“許廣平故居”。許廣平故居目前還是全廣州名人故居中屈指可數的以婦女為代表的故居典型。
故居位于今天廣州市秀區北京路高第街的“許地”之內,門牌號為33號---34號。據許家后人回憶,許廣平在1917年考取天津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之前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這里度過的,就是這方寸之間,留下了許廣平的童年記憶和少年時光。
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區)人,是許家第七房后裔,祖父許應鑅曾官任浙江巡撫,許父時家道中落。許廣平是魯迅先生第二任妻子,兩人育有一子一周海嬰,于2011年謝世。1917年許廣平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鳖A科,次年即入該師范學校本科學習;五四運動時,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編輯;1921年直隸師范畢業后入小學任教,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該校在1924年時改名為“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
許廣平故居位于北京路高第街“許地”之內
1925年3月,許廣平初識魯迅先生,并得到了幫助和護佑,同年8月,許廣平因避難住進了魯迅先生在西三條胡同的家中。1926年,從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畢業,8月,隨魯迅先生南下,魯迅去廈門大學任教,許廣平到廣州廣東省女子師范學校任訓育主任。1927年1月,魯迅先生到廣州,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許廣平擔任其助教,期間,幫助魯迅先生開辦芳草街四十四號的“北新書屋”,對新文學運動南下做出了貢獻;同年10月3日開始,許廣平與魯迅先生開始共同生活。1930年,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左翼作家聯盟等原因,魯迅先生遭到國民黨浙江省黨部通緝許廣平多次陪護魯迅先生外出避難。1936年10月,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后,許廣平致力于魯迅先生文稿、書信等整理工作,最后在中國共產黨的資助下于1938年編輯出版了六百萬字的《魯迅全集》十卷本)。
抗日戰爭爆發后,許廣平積極投身于抗戰之中,1941年12月,曾一度遭到日本憲兵的緝捕和關押,時間長達76天,備受折磨摧殘,始終寧死不屈,鄭振鐸稱其為“中華兒女們最圣潔的典型”;1945年12月,許廣平在上海與馬敘倫等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擔任常務理事一職,1947年開始擔任上海婦女聯誼會主席;1948年10月,許廣平接受中共地下黨的領導和安排,經香港秘密前往解放區。
新中國成立后,許廣平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民主促進會副主席。晚年,許廣平將其珍藏的魯迅先生的全部書籍、手稿及其他重要遺物無償捐贈給國家,為保存魯迅先生重要文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日的“許地”,已不再是舊日模樣,房屋的建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要在這些建筑群中細細找尋,才能發現許廣平先生的故居。從外觀上看,該故居獨具嶺南家居特色,是兩房合院的青磚建筑,磚木式結構,面積大約有100平方米。據許氏后人回憶,該建筑大約有160余年的歷史,現在仍歸許廣平內侄及其后裔一脈居住。當年的大宅院也被分隔成許多小門戶,屋脊上殘留的垂獸裝飾和帶有鏤刻或浮雕裝飾的木雕門仍能看出當年大戶人家的氣派。